当前位置:首页  安财要闻

【65周年校庆•安财记忆】徐恩芳:算盘

发布时间:2024-05-10浏览次数:1127

【作者简介】徐恩芳,1963—1967年在安徽财贸学院会计统计系会计学专业学习。1981-1996年,在安徽财贸学院会计系任教。1996—2000年,在安徽省财政厅华安会计师事务所任副所长。现已退休。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。

1963年,我考进安徽财贸学院(现大阳城官网(中国)官方网站),就读会计学本科专业。第一学期有一门名曰《计算技术》的课程,属专业基础课,就是学习打算盘。学习委员去教材科给每个同学领来一把算盘。当时会计工作离不开算盘,打好算盘是会计人员的看家本事。每逢该门课的晚自习,教室里就会奏起“哔哩啪啦!啪啦哔哩!……”气氛很是热闹。

马春硕老师教授该门课程。他第一节课就强调:“打算盘,在打得准确无误的基础上,才练习快。打得不准,速度再快也没有用、等于零!”这句话我牢记并实践,使得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。

据说,当时学校里赵国英、谢维松、叶义才三位老师打算盘的技术十分了得,能“盲打”:只瞄(或只听)数码,不看算盘。只见手指在算盘上飞速拨抓——人称“满把抓”,顷刻打出准确无误的结果。

1964年元旦,全院新年晚会上,我们班出演一个文娱节目。我有幸参加了表演,当了一次演员。十来个男女“演员”,站成一排,没化妆,没行头,只要不穿补丁裤子上台即可。道具是每人手持一把算盘。唱词是:“我的算盘好呀嘛好伙计哎!唱起歌儿脆呀吗脆嘀嘀哎,啤哩啤、啪啦啪,从早忙到晚,算出了丰收的好消息——嗨!社员们都欢喜!”大家边唱边把算盘捧起,做出拨打算盘的夸张动作。

我在期末全校珠算统考中,未料考个第一名,获得了“全校珠算竞赛能手”称号,还得到一个64开的软皮笔记本奖品。记得笔记本封面是天蓝色,中间有个像玉米棒样子的红花。扉页上的字是用毛笔写上的,盖有学校红印。

寒假回家,生产队会计得知我在大学里学会计,就说:“记工分还要上大学?!”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听说我在大学里学会计,很吃惊:“卖饭菜票还要读大学?!”但实际上,会计远不只是打打算盘就可以了。我从开始学会计,到后来当会计、教会计、审会计,与会计打交道四十余载,深感对会计学科的了解也仅是九牛一毛。

第一次调动工作时,原单位领导和同事要给我买纪念品。我要求就将那把“旧”算盘给我作纪念。那是一把有年头的老算盘,其穿珠的竹轴已被磨损小半,算珠沉重滑溜、温润发亮,拨打起来得心应手不反弹。后来才知道,算珠是紫檀制作的,这把算盘一直陪我到退休。

我很喜欢参观博物馆。安徽省黄山市程大位的故居里边,其祠堂中设有珠算博物馆。博物馆里有各种材质、各种规格的算盘。唯那个银质袖珍算盘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馆里有关于珠算的介绍,简介了算盘的发展史况。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是竹制的筹策或算筹。有人认为仰韶文化时期可能产生过珠算。也有说在歧山古周原遗址曾经发掘出一种陶丸,可能是算盘珠。在宋朝,已从游珠算盘发展为串珠算盘,并已普遍使用了。明朝已出版多部关于算盘的著作,记述了算盘的规格、珠算口诀、珠算使用方法等。明代数学家程大位,他撰写的《算法统宗》是一部用算盘为计算工具的应用数学书。其珠算方面的成就,开创了珠算新时代。这使我国的珠算发展到:型制规格化、计算口诀化、方法科学化,并从此传播到国外而成为世界性的运算工具。

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电视剧《算圣》增色添彩,屯溪夜作《算盘歌》:下面的当一,上面的当五,一盘小小算珠,把世界算了一个清楚。哪家贪赃枉法,哪家洁白清苦,俺教你心中有个准数……天有几度风云?人有几多祸福?这世界缺不了加减乘除。

有趣的珠算谜语:“竹做栏杆木做墙,只关猪来不关羊,三个小子来捉猪,吓得猪儿乱撞墙。”“古人留下一座桥,一边多来一边少,少的要比多的多,多的反比少的少。”

我退休前一直在使用算盘,感觉加减计算,算盘比计算器快得多。我与算盘打了一辈子交道。说来很惭愧,只能拨拉加减乘除,用算盘计算除法始终是我的短板,只会使用“大扒皮”的方法。我不会“狮子滚绣球”除法,也不会“斤求两、两求斤”、开方、乘方等打法。我曾会用算盘玩游戏,现在也被电脑替代了。真是计算器代替了算盘,手机代替了计算器。

科技不断前进,推陈出新是规律。如今算盘“退休”了,只在博物院贡献余热了。但关于算盘的记忆一直在我的脑海中。

1985年,工会八一班毕业留影。前排左3徐恩芳,该班班主任。

后排右一为作者。


返回原图
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