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安财要闻

【65周年校庆·校友风采】杨其广:立足金融视角 讲好财经故事——资深媒体人的职业情怀

发布时间:2024-05-21浏览次数:3516

校友简介:杨其广,1963-1967年在安徽财贸学院(现大阳城官网(中国)官方网站)财政金融专业学习。曾任中国国家机关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,中国金融新闻出版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委员,金融时报总编辑、高级记者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
安财时光——积淀专业知识、发掘写作潜力

提到50多年前的安财时光,杨其广先生感慨道,在安财的日子里,自己有幸遇到了良师益友,积淀了丰厚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储备,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。安财四年的所获与经历,对他的人生事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。

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1963年,出生于贫苦渔民家庭的杨其广因种种原因而与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失之交臂。但在安财他遇到了人生梦想启航时的导师与伯乐。谈及四年大学时光,他依旧记忆清晰,娓娓道来。当时才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,学校条件艰苦,教学设施简陋,没有一座像样的教学楼、宿舍楼,校钟也只是一节废旧的铁轨制成由人工敲击才行。但是就在这样艰苦的求学环境下,他遇到了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。

良师益友--余立人老师。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上,余立人老师头一句话就是,“哪位是杨其广同学,请站起来大家见见。”他起立时,一片掌声。接着,余老师说,“今天评讲的杨其广同学的作文,立意独特,思维新颖,很有文采。”余老师向全班展示着连同作文本交去的草稿纸说,“同学们看,这草稿的文字,一词一句是怎么锤炼出来的,都清清楚楚,这是真功夫、真本领!”就是这一席话,给了初入大学的他极大的鼓励。下课时,余老师又与他聊天,鼓励他说:“是金子总会发光!我是学中文的,以后我们可以共同学习、共同进步。”杨其广和余老师年龄相差不大,余老师成了他的良师益友,在写作与生活等方面给予他很多关心帮助,两人曾合作写过剧本《新来的伙伴》,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《剧本》月刊的认可。

专业导师--王恭谋教授。杨其广回忆道,安财当时的师资是很优秀的,其中留法博士王恭谋老师教授财经专业课。王老师对刚入学不久的杨其广说,“你们这些同学,现在入学时大家学识水平都差不多,但毕业时就大不一样了,甚至这位同学可以当那位同学的老师。”他问“为何如此?”王老师回答“关键是多读书、读好书。”王老师还推荐他认真读一读《资本论》。遵照老师的指引,他在大学四年通读《资本论》三遍,甚至在这部经典著作中提到的680多名人物中找到了马克思唯一提及的中国人王茂荫,这之中积淀的学识基础为后来他在《中国金融家》杂志发表《马克思〈资本论〉影响全世界》的文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从业岁月——勇挑重担创先锋,金融阵地传播者

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。走出校园,走进社会,杨其广先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蚌埠市第二百货商店当售货员。“干一行,爱一行,行行出状元”,是他当初工作的重要体会。在20世纪60年代的特殊年代,针对当时的一些情况,杨先生根据在校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,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发表了《坚持政治与经济的统一》一文,报社配以了评论文章,这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。通过这件事,他体会到任何人不论在任何岗位,只要有家国情怀,就能做出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大事。

深耕金融经济领域,深入浅出解读传播。杨其广先生表示他非常感谢母校安财给了他最独特的一段经历—任命他担任校刋《战斗报》(学生版)总编。由于学生时代的这个“总编”奠基,让他从《安徽经济报》首任总编辑,到《中国金融时报》总编辑,连续当了近20个年头的“老总”。他结合学校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,同时自学新闻学,收获了既懂金融、又懂新闻的双重知识储备,为一生从业增强了“金融+新闻”的总编辑履职能力。

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,改革开放后,中央决定创办《金融时报》作为党和国家在金融领域的舆论阵地,邓小平亲笔题写报名,时任国务委员兼央行行长陈慕华亲自筹办。时任报刊总编辑的杨其广认为办好这张报纸,必须坚持“高标准,严要求”,力求做到:在金融改革开放大潮中,中央领导没有想到的问题,应该事前想到提出来;领导同志还没有想成熟的问题,应该助力建言献策;中央已经决策了的大政方针、政策措施,应该千方百计地解读好。正是在这种责任心的驱使下,在党和国家领导人、先后兼任央行行长的陈慕华、李贵鲜、朱镕基、周小川的指引和支持下,杨其广先生和自己的同仁们将《金融时报》办成了一个天天出版、国内外发行的日报,办成了当时无论是宣传报道、广告发行,还是经营管理、员工福利等,在同级报纸中都名列前茅的日报。

“劳者多能”的理念,是促成事业发展和成就的关键。杨其广先生一生从事新闻事业,以唱响主旋律、弘扬正能量、坚守正确舆论导向,作为自己的职责担当。虽然不是新闻科班出身,但是他坚持通过“不停地写”提升综合能力。别人说他“能者多劳”,他的经验心得却是“劳者多能”,即使担任总编没有具体写稿任务,他也从未丢下笔杆子,先后出版了158万多字的4本文集。立足宽广的金融视角、深厚的财经学养和敏锐的新闻视野,撰写了一篇篇反映时代精神的金融经济新闻佳作。

寄语未来——“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”

谈及对安财学子的期望时,杨其广先生认真说道,“读书改变命运”,他希望每个安财学子都能以读书学习为天职,积累知识、增强本领。建议同学们除了专业课教材之外,还要加强课外阅读,阅读应包含哲学、政治经济学和文学。这样既能获得哲学的辩证思维,又能增强政经合一、德才兼备的认知自觉,还能提高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。他强调文学中不仅有具体的语言知识、文学修养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还有思维方式、思想感情、道德教诲以及文学趣味,读书“立人”,是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。

祝福母校——栽培恩泽永难忘,砥砺奋进谱华章

杨其广先生离校后,曾多次回母校探望当年的老师和校友,参加过安财50周年、60周年校庆活动;并在40周年《安徽财贸学院校友风采》和60周年大阳城官网(中国)官方网站校友访谈回忆录《湖畔花开》上发表纪念文章《感悟与践行》。

在谈到母校的未来发展时,他表示,高校学术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推动学校学科发展、培养高质量人才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提升社会美誉度等大有禆益,建议学校继续加强学术研究。他还提到了对毕业生的“后服务”问题。他认为,每一个毕业生都是母校的鲜活名片,进入社会后需要学校继续关心他们的成长,关注他们的业绩。帮助毕业生在就业、技能培训、继续教育、个人创业、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支持、帮助和服务。让所有的毕业校友们真切感受到,母校永远是安财人的坚强后盾。

采访最后,他祝福敬爱的母校安财65周岁生日快乐!祝愿母校就像校园里的春光,绿色满庭、百花清香,永远美好。

(撰稿:社会合作处(校友与教育基金工作办公室)杨黎黎)


返回原图
/